Sunday, August 22, 2010

本體覺與人體的關連

所謂「本體覺」,簡單的說,是運用及整合來自肌肉、關節、骨骼等較為深層組織的感覺,訊息經由上述深層組織等受器傳到大腦,再經由人腦解釋,讓我們能知道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及姿勢。

本體覺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模仿、執行、協調肢體動作等活動,藉由使用本體覺,孩子得以學習構音、表達需求、人際溝通,依照順序、遊刃有餘的解開衣服扣子、穿脫衣褲、拆卸與組合玩具等基本能力。

本體覺的運動也與四肢發達及頭腦靈活度有關,諸如俯臥、翻身、爬行、走路、跑步、跳躍、攀登等動作能刺激人的大腦皮層,增進神經網路的連結與傳遞,並能提升大腦涵氧量、活化腦神經細胞。而上述的本體覺處理能力,可以使孩子在探索過程中,學習控制肢體或動作的前後順序、力道輕重、速度快慢,及建立自我身體形象概念。

因此,日常的身體伸展不但可強化幼兒對控制肢體動作的能力,還有助於紓解情緒。而本體覺與其他感覺系統的統合,能整合頭腦與身體間的互動機能,如感覺統合會活化腦幹,蠕爬能增進橋腦與中腦控制語言構音的機能,協調動作則活絡間腦,翻滾促進小腦的平衡功能。

本體覺缺乏易行為笨拙、動作慢

本體覺具有抑制神經興奮的作用,因此具有穩定情緒及調節警醒度(即一般精神狀態)的功能。此外,本體覺的處理能力會協助孩子在探索過程中,控制肢體或動作的前後順序、力道大小、速度快慢,不但對控制自己的動作有信心,並且據此發展出適當的自信心或是自尊心,因此本體覺會影響孩子可以對所處的物理環境、人際互動協調產生信心,也會對高度平穩的情緒扮演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
有鑑於此,當孩子出現本體覺的相關問題時,其行為就會顯得較笨拙、易分心、不靈巧,容易被誤認為是動作慢吞吞、粗手粗腳、故意破壞、有意搗蛋,在力道的使用,不是過度用力,就是力道太清,平時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容易玩壞玩具、撞倒人,且對於個人空間的預測及判斷容易失誤,進而影響人際社會的互動。

當然這樣的孩子在從事握筆著色、寫字等活動也將會是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,不但會有速度慢、容易累的情形,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連一鼓作氣完成作業的能力都有問題。同時,家長們也會發現,有這類問題的孩子喜歡從事偏靜態的活動,例如閱讀、自己玩、天馬行空的思考、高談闊論等,卻容易有眼高手低、說得比實際做得好的特質,這是因為他們的觸知覺反應較差,經常會依賴視覺線索,認知策略去執行簡單的活動的緣故。

除此之外,許多孩子也會有感覺尋求的問題,也就是想要藉由額外的感覺回饋,得以獲得身體空間中姿勢的訊息,或反映出孩子有較低警醒度的情形。如果孩子有上述異常、不符合社會規範或時機不適宜時,應尋求職能治療師幫忙,尤其是孩子出現任性或具破壞行為的產生,常容易有被誤解的情形時。

本體覺發展過程

感覺系統在當寶寶還是胚胎時,已開始發展,當感覺系統發展時,即是寶寶學習的開始。當寶寶還是胎兒時,懷孕的媽咪可透過下列方式,幫助寶寶發展:坐久了起來走一走、做些簡單的運動、散步、聽音樂或透過肚皮摸摸孩子,不僅對孩子有幫助,對於孕婦亦有益處,等寶寶出生後,則可藉由觀察孩子的發展,適時給予啟蒙。

新生兒時期

當俯臥時,會轉動頭部;仰臥時,則會揮舞四肢亂動,並出現吸吮、踏步、擁抱及抓握等反射動作。此時已經有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,這些反射動作有些會持續一輩子,有些則會在1歲前消失,因此,照顧者需加強其神經反射的發展及整合,將天生非自主性的反射動作,導引成自主性的運動能力。

此時期父母可拿些長形玩具或小布偶讓寶寶練習抓握、放開。

1.讓寶寶仰躺,並溫柔地將他的身體翻轉至兩側,也可以平順地將他高舉、放下。

2.握住寶寶的雙腳,練習做踩腳踏車的動作。

3.將寶寶抱在懷中輕柔地從一側搖到另一側,或是進一步抱著寶寶緩慢地向右或向左旋轉1~2圈。

1~3個月

如果被抱著,孩子會自行調整身體姿勢,直至舒服的位置。若直立抱起他,可發現他的頭能抬起支撐約10幾秒,仰躺時則會揮動雙臂;俯臥時可以抬頭45度。可以俯趴抬頭維持90度數分鐘,此時就算處於側身狀態,也能自行緩慢地恢復成仰躺姿勢;且仰躺時雙手還會在胸前做接觸。此外,開始學習翻身,抓握反射現象消失,雙手會張開不再緊握,甚至會揮動雙手來操弄玩具,也會伸手抓東西放入嘴中,且抱著他坐起時,頭部也較固定,不再東倒西歪。

此時期父母可拉著寶寶雙手或雙腳作彎曲、伸展、分開、併攏、上下擺動的遊戲。

1.當寶寶清醒時,盡量讓他俯趴著;有助他的頸部、肩膀、背部、腰腹、臀部等處的肌肉關節充份運動,且能幫助眼球追視、抓握能力發展。

2.扶著寶寶的腋下讓他站立數秒,或是向左右前後傾斜15~30度,或試著使他向前走幾步移動;藉此促進孩子的本體、前庭覺的發展,強化寶寶的肌肉張力以及踏步反射動作。

4~6個月

寶寶從仰臥拉起,他的頭頸部已經不會後仰傾斜,可以固定;且手腕有旋轉的動作,可移動物品及抓東西,開始學習自主性的抓握物品;會以雙臂支撐把胸部抬離地面。會翻身、頸部有力;且會用手指和手掌抓取看到的東西。能雙手同時各握一物品互相敲擊;若用腹部貼地,會將頭、胸及四肢皆上揚離地抬起,做出如同飛機起飛時的姿勢;並用手抓東西吃。

此時期父母可讓寶寶仰躺,拉起他一邊的手,幫助他翻滾成俯趴的姿勢;或是一手撐住寶寶的大腿,另一手扶他的腰,將寶寶的身體翻轉過來。

1. 將寶寶置於被單內,照顧者各抓被單一側,輪流拉高或放低,讓寶寶在被單內滾來滾去。

2. 將棉被及枕頭墊在寶寶的屁股、腰背部,讓他靠著坐幾分鐘,記得時常改變孩子的姿勢,可將他的雙手拉起由仰躺變成坐,再由坐拉至站,反覆數次。

7~9個月

會肚子貼地爬行,且會用手撐地而坐,還會把東西從左手換到右手。會用雙膝爬行,或用臂推開擋在面前的東西;開始用大拇指配合其他手指拿取物品,會自己拿餅乾吃;坐時可不用手扶,也能坐得非常穩固。可獨立坐至少10分鐘,且會用食指觸碰開關、按鈕,以及指出物品或方向。

此時期父母可配合兒歌,讓寶寶坐著時,扶住他的肩膀作向前傾、向後倒、向左右擺動、扭轉身體的遊戲。

1.找一個橫槓,讓寶寶練習吊單槓,讓他試著提高身體或踩空,可刺激本體覺與與強化發音器官的肌肉張力,有助於語言構音發展。

2.找一個大布偶讓寶寶試著搬動,或是拿各種形狀的娃娃讓孩子抓起、放下,以訓練他的手腳靈活度。照顧者也可更進一步地教孩子認識五官,或是讓寶寶照鏡子,指認自己的五官及身體各部位,讓孩子對身體的形象有初淺的認知。

3.抱著孩子去碰觸、按壓、指認各式玩具與家庭用品,藉由「以手指物」能力的發展,培養他的識物能力。

10~12個月

會扶著東西站立、拍手及用雙手交互取物。11個月大時,可自己攀住物體站起來,或扶著家具移動;可用拇指及食指撿拾物品,會用食指去挖或勾東西。11~12個月大時,可用拇指及食指尖取物,會將積木放入盒中及拉下襪子。扶東西站立時可彎腰撿拾物品,能獨自站立10分鐘,若牽著一隻手可行走或單獨走幾步路也不會跌倒,成功踏出第一步。

直立站起是此時期訓練本體覺能力的絕佳方式,因為站立及步行需運用腦神經中樞的動作計劃能力及前庭的平衡感、本體的肌肉張力。因此,可讓寶寶試著攀住桌椅、床邊、扶把站起、蹲下,或讓他坐在高度適當的椅子上,試著把身體的脊椎挺直,並練習站起、坐下。

1.為了增強站立及向前邁步的能力,可運用學步車,讓他追著布球跑,以訓練手腳協調與眼球追視能力。

2.可選擇大小、顏色不同的布球、充氣軟球、觸覺球,和寶寶玩面對面滾球遊戲,訓練他從繃緊到放鬆肌肉、轉動關節,強化肌肉及關節的運動強度。

親子遊戲樂

藉由遊戲,不僅可幫助孩子啟發各種發展,增進身體靈活度,還能促進親子間的情感,有鑑於此,本單元設計5種親子間的小遊戲,藉由簡單的活動,幫助啟發寶寶本體覺,但在玩樂之餘別忘了隨時留意孩子的反應及安全,避免過度的活動引發孩子的不適。

我是小飛俠

所需材料:防震墊(約3公分厚,可使用厚的巧拼墊替代)、厚棉被(至少3層以上,或使用舊的床墊)

適合年齡:2歲以上

玩法:讓寶寶從床上或沙發跳到防震墊上,接著伸開四肢躺臥,在上面或在墊上翻滾。

彈彈跳跳真好玩

所需材料:軟墊(如厚巧拼墊或運動用地墊)、卡車輪胎的內胎(或游泳圈)。

適合年齡:2歲以上

玩法:讓孩子爬進、爬出內胎,可告訴孩子想像這是大的甜甜圈,然後讓他坐在內胎上,雙腳朝向同一側,如同時朝向內圈或外圈,並做彈起的動作。接著坐在內胎上,一腳在內,一腳在外,讓孩子利用屁股沿著內胎做彈起、移動的動作,以各種不同的姿勢垂掛在內胎上。

百變保特瓶

所需材料:數個一公升保特瓶,照顧者和孩子一起幫保特瓶做裝飾或彩繪後,再決定在空瓶中放入什麼物品以增加重量。

適合年齡:3歲以上

玩法:

1.將裝有物品的保特瓶拿在手上。

2.將保特瓶抱在手上,像洋娃娃一樣搖晃它,然後觀察保特瓶裡的變化;聽撞擊產生的聲響。

3.用保特瓶來玩辦家家酒。

4.將保特瓶放在水桶或堆車上,玩送貨遊戲。

5.將保特瓶放在地上,用木棍推移,照顧者可和孩子一起玩、競爭。

拉繩遊戲

所需材料:8碼長的繩子一條、滑板

適合年齡:任何年齡層均可

玩法:

1.照顧者拉住繩子的一端不動,孩子坐在滑板上拉住繩子,並往照顧者的方向移動。

2.照顧者和寶貝一起玩拔河的遊戲(備註:照顧者可在繩上綁個小結以利幼兒拿握)。

3.將繩子綁在盛有重物的推車並拉至定點。

塑膠袋遊戲

所需材料:塑膠袋風箏(備註:利用繩子纏住塑膠袋的開口,照顧者可與孩子一起在塑膠袋上做裝飾,注意裝飾不要太重,以免風箏不易飛起來,繩子長度建議2~3碼)

適合年齡:3歲以上

玩法:讓寶寶拿握繩子,並努力的奔跑讓空氣充滿塑膠袋內。


Retrieved from: 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65251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